新华社拉萨10月11日电 标题:首个藏戏村:藏戏与社区共存、共同成长
新华社记者 潘怡静 蒋梦辰 蒋凡
藏戏是雪域高原上传承了数百年的艺术。它是当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东南约100公里处的山南昌珠市扎西库登社区,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服饰,戴着鲜艳的面具,踏着简单的舞步,在悠长高亢的歌声和鼓声的伴奏下,表演了一出古老的藏戏。
扎西库登社区的雅龙扎西瑞巴藏戏是这一古老艺术的代表分支。
6月11日,藏戏艺术家在拉萨宗角鹿岗公园演出。新华社记者 丁增妮达 供图
关于它的起源,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。据传说,公元14世纪初,藏族先民通过歌舞凝聚人心,募集善款,为修建桥梁筹集资金,逐渐成为藏戏的雏形。
“从历史渊源来看,这里的藏戏被认为是最早的藏戏之一。”扎西库登社区负责人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尼玛次仁说,扎西库登被选为“第一藏戏村”。
尼玛次仁16岁开始学习藏戏,师从著名藏戏老师白玛顿珠。当时条件不好,他只能在空旷的山谷里练习,利用山间的回声来检验歌曲的准确性,靠背歌词。为了更好地学习,他晚上住在老师家里,依靠口头指导逐渐记住歌词和肢体动作。
“当年教“老师们辛苦了,但现在用音频和视频教学更容易了。”尼玛次仁说。
由于保护力度加大,扎西夏尔巴藏戏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9年,藏戏整体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2008年,尼玛次仁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他教导他的弟子,他接受了传承古老戏剧传统的责任,现在开始将其传授给他的孙子们。
经过几年的发展,扎西库登社区藏剧团现有团员30余人。藏戏古朴而丰富的声音与塔什克登社区产生了良好的共鸣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。
今年6月,扎西库登村被认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。这藏戏与社会将融为一体、共同成长。
索南央金,1987年出生,扎西库登族藏戏演员。她2008年加入藏剧团,如今已成为该团的“中流砥柱”,经常在舞台上扮演“女主角”洛桑公主。
6月11日拍摄的“藏戏演出季”场景。图:新华社记者丁增妮达
扎西库登社区藏剧团根据排练上座率和演出场次进行分红。演员一年能拿到3万到4万元。这是许多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。
除了在舞台上表演外,Solanyan Jin 还经营一家宾馆。去年,大约有30个旅行团参观了他们的民宿。得益于藏戏演出的红利,他们的年收入比往年翻了好几倍。
“以前我过着最低限度的生活,现在,多亏了藏戏和主持人家庭,我不仅摆脱了贫困,而且还有光明的未来。”索兰扬金说。
随着游客的增多,扎西库登社区的民宿业发展迅速。尼玛次仁说,目前社区已有85户家庭开设了民宿,占总户数的60%以上。 2020年6月至2024年底,社区累计接待游客9.6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790万余元。
藏戏表演也从露天转移到现代舞台。藏文被翻译成中文并通过LED屏幕实时显示,让更多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。背景画面和舞台灯光随着剧情的进展而变化,增加了观众的沉浸感。通过这些探索,藏戏才能保持其丰富的历史魅力。相反,它正在呈现出与时代。
扎西库登社区藏剧团不拘泥于传统,而是与时俱进,在尊重本源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表现形式,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。探索古代藏戏的现代价值,展现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弘扬慈善助人的行为规范,让古老藏戏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分享和学习也是促进创新的重要方式。尼玛次仁多次前往武汉等地支援西藏,参加文化交流活动,学习创新的地方戏曲方法,并利用自己在舞台设计和演出管理方面的经验,为扎西却登的藏戏表演引入新的理念。
6月11日,西藏拉萨当地居民观看藏戏演出。新华社记者 丁增妮达 供图
”通过比较和了解在此之后,我们认识到了差距并找到了努力的方向。”尼玛次仁说。
扎西库登社区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近年来,西藏各地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,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并正在培养选拔代表性传承人。据统计,2012年至2024年,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共投入专项资金4.73亿元,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登记、传播活动实施、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。
夜幕降临,藏戏的鼓声和歌声在扎西库登社区回响。这个“藏戏第一村”续唱新梅尔遗产和发展的步伐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。